名人纪念馆是为了纪念和发扬某位古、近、当今某一领域做出卓越贡献的生平经历、精神理念。是一种精神文化的传承和怀缅。名人纪念馆设计是要通过展馆设计的方式营造名人的传承精神,通过名人事迹展示呈现出一个生动人物画像在参观者眼前。
名人纪念馆首先要清晰的定位。要围绕着名人的突出贡献和事件,参观者进入纪念馆就能感受到名人的精神传承。特发国际示例王伟纪念馆,一进入纪念馆首先给大家全方位感受到王伟无私无畏的奉献精神,展现乳山公安为民服务的窗口,践行红色教育的基地。
通过纪念馆设计,围绕名人精神为主题融合当代展馆设计艺术,通过数字多媒体技术来给到参观者更深刻的记忆印象。更好的弘扬名人精神,结合当代展馆设计技术,实现精神传承和时代科技的同步。
名人文化纪念馆展览设计方式也要体现出当代的文化元素,要突破传统的板书式图文展览、器物、雕塑等单一的展示方式。我们在怀缅纪念同时要结合现代的展馆设计技艺来营造更好的名人传承精神文化展馆展览模式,运用现在的多媒体数字展厅技术打造生动、代入感强、展示全面的名人文化纪念馆。
陈列是名人故居纪念馆表达人物主体、传达人物精神的重要形式,以往国内名人故居纪念馆展览设计的缺陷在于过于老套昏暗,历史老照片的堆砌与过多文字史料的说明使展览丧失了生命力。如何使观众在参观中从历史的聆听者转变为历史的参与者与感悟者,如何与时俱进,与观众建立亲切感与融合度,使其从中获得追求和坚持崇高理想与信念的精神力量。
1.明确人物定位,展现人物多元人生
在人物类纪念馆的展陈设计中,首先应对该人物的生平作全面且深度的调查了解,以此提炼出个性鲜明且具有高度思想性的人物定位,摆脱人物脸谱式展览模式是纪念馆展陈设计的一大趋势。以“百年张学良”展览为例,该馆以往所作的张学良人物专题展中,偏重于对人物进行歌功颂德式的展览,而忽视对其个性化人生观的展现。“百年张学良”展览中,在传达张学良精神信仰的同时,更多增加了对其五彩斑斓人生故事的多方位、多角度、多细节的展现。
2.强调精神品格,注重人物思想发展变化
历史名人作为人类历史发展长河中的杰出代表,他们的伟大思想和支持他们获得尊重的精神信念都成为后世学习的重点。在名人故居纪念馆的展陈设计中,平铺直叙的表现人物事迹无法有效地烘托这些伟人的精神层次。强调精神品格,注重人物思想的发展变化,多侧面展现人物的精神世界和个性风采,塑造饱满的人物形象和独特的人格魅力至关重要。
3.第一人称叙事,消除历史人物与观众之间的距离感
第一人称叙事在人物纪念馆的展陈方式中不失为一种创新式的叙事模式,一方面,第一人称叙事有利于消除历史人物与观众之间的距离感。例如位于南京师范大学附中内的鲁迅纪念馆,尝试用鲁迅自述的口吻讲述故事,为观众塑造一种亲临其境之感。另一方面第一人称叙事有助于构建时间与空间的架构,使观众体会人物内心所想所感,极具体验感。
4.与建筑对话,与空间线条相呼应
名人故居纪念馆展览纪念氛围的营造十分重要,主要建立在语境与情境的交融和呼应上。我国名人故居纪念馆中,所用建筑中有许多为历史遗存下来的古代建筑,其建筑本身也具备可供参观的独特历史风采,这些建筑多以民居、庙宇、祠堂、殿阁为主,历经沧桑,积蓄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在未来名人故居纪念馆的展陈设计中,更多偏向在保留建筑物原貌的基础上,利用建筑物的历史感与沉重感,借以塑造人物形象。
5.突出重点,提高展览感染力
名人故居纪念馆的展览愈加避免历史人物生平似流水账记录的设计方式,展览内容在编排与设计上通过做大放小,详略得当的方式,设定展览重点,突出展现人物生平重要的事件节点,突出表达更能够打动观众的经历亮点,提高展览感染力,使观众得到更为良好的参观体验。
6.多媒体技术应用更为广泛
多媒体技术在人物类纪念馆展陈中的应用愈加广泛,利用声音、灯光和还原场景进行情景模拟、触摸屏技术、手持交互方式(PDA)等技术的运用为更好的表达展陈内容、拓宽展览思路提供可能。但多媒体技术在名人故居纪念馆中终究为辅助品,起衬托作用,既不能喧宾夺主,又要发挥好“配角”的作用,是多媒体技术在纪念馆展陈设计的应用中值得思考的重要命题。
有哪些比较著名的名人纪念馆呢?
一、杨虎城将军纪念馆
国民党爱国将领--杨虎城将军纪念馆,位于蒲城县城东槐院巷,座北向南,分东西两院。东院为正院,西院为花园,占地2亩,是杨虎城将军故居,属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杨虎城将军,幼名长久,曾用名忠,号虎城,1893年11月26日出生于蒲城县孙镇甘北村一户农民家里,早年投身旧民主革命,是陕西靖国军主力,先后任师长、军长、陕西省主席、国民党五中全会中央常委。1934年与张学良将军联合发动"西安事变",促进抗日,后被蒋介石残杀于重庆,终年五十六岁。
二、天津梁启超纪念馆
中国近代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学术大师梁启超纪念馆。
位于天津市河北区民族路的梁启超纪念馆,由梁启超先生的故居和“饮冰室”书斋组成。修复后的梁启超故居,分为书房、起居室、家族纪念室等十二个展室,再现了梁启超当年居住的环境。展室分六个部分,分别是“勤学苦读的神童”、“戊戌变法的主将”、“君主立宪的鼓吹者”、“反袁护国的组织者”、“享誉中华的学术巨擘”、“寓居津门的饮冰室主人”。展室里陈列着梁启超的书信、书籍、历史文献以及活动照片等。“饮冰室”书斋是梁启超晚年开展学术研究和写作的地方。楼内居室九间,均恢复了当年的场景。一进门是大过厅,左边墙上挂着一米高的蔡锷画像。再进去是书房和客厅。书房里摆满了书柜,客厅里陈列着菲律宾客人赠送给梁启超的蜥蜴标本以及鸵鸟蛋等复制品。二楼是梁启超的卧室、餐厅等。
三、厦门郑成功纪念馆
坐落在日光岩北麓,建于1962年2月1日,郑成功收复台湾300周年纪念日,馆址及周围绿地占地计13000平方米,其中主楼展厅2200平方米,陪楼展厅及资料研究室500平方米,馆匾是郭沫若先生亲笔题写的。
郑成功是我国明清初著名的民族英雄,原名森,字明俨,号大木,福建南安石井人,公元1624年生于日本平户海滨,七岁回国,年少好学,有大志。公元1645年,南明隆武皇帝在福州接位,见郑森年轻有为,少年英俊,气宇轩昂,忠心不二,封忠孝伯,授招讨大将军,赐他姓朱,改名成功,因此民间尊称他为"国姓爷"。1653年南明永历皇帝又封他为"延平王"。
郑成功纪念馆,除序厅外,有《郑成功青少年时代》、《报国救民、举义抗清》、《中国宝岛-台湾》、《跨海东征-驱荷复台》、《筚路蓝缕-开发台湾》、《大义彪炳-流芳百世》、《民族精神,激励后人》七个陈列室。展出各种文物、文献、资料、照片、图表、绘画、雕塑、模型等800余种,系统地介绍郑成功光辉的一生。
四、重庆江津:陈独秀旧居纪念馆
陈独秀旧居石墙院,因圈砌两壁丈余高的石墙而得名。
陈独秀旧居(石墙院)位于江津南部的五举乡鹤山坪,院墙四周因圈砌两壁丈余高的石墙而得名,其建筑风格极具清代川东民居特色,占地面积14680平方米,四周是青山绿水,空气清新,风光如画。
陈独秀是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和早期领导人之一,是新文化革命的先驱,文艺理论家、著名教授。后因在大革命后期犯了右倾投降主义错误,在1927年党的"八七会议"上被撤销总书记职务。其后对革命前途悲观失望,并在党内成立小组织,进行反党活动,1929年11月被开除出党。抗日战争期间由于进行要求国民党政府抗日鼓动,于1932年9月被国民政府逮捕。1938年7月,陈独秀出狱后辗转来渝,同年8月来到江津后便一直居住在这里。陈独秀晚年贫病交加,潜心著述,1942年5月27日病逝在2004年上半年,陈独秀旧居纪念馆由红岩联线设计制作竣工开展,纪念馆由红岩联线负责经营管理。
请发送简历至邮箱:info@sczz.com
x